“用力去喜欢,我并不敢。”
这是之前一篇文章诸多读者留言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以至于,我抱着好奇问了他为什么。
他说,这样就是大家口中的舔狗了吧,害怕她也这样认为我。
舔狗,这个高频率、高关注的词,被若干媒体拿来反复推敲,反复到我们公众号上都不止一次讲过这个事情。
今天,关于舔狗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谈谈喜欢。
说到喜欢,最近热度超高的一部影片《少年的你》值得一提。
尽管它的主题重在描述校园欺凌,却也不落俗的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喜欢。
影片中,身为小混混的男主,阴差阳错喜欢上了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女主。
混混与学生的身份冲突,比起普通人,他能做的只有保护她不受欺负。
但又碍于自己“不干净”的身份,怕玷污女主的声誉,他只能选择相隔几米尾随其后。
就这样,他形影不离、风雨无阻的守护了女主整个学生时代。
甚至,在女主失手误杀他人后,为了保全女生的大好前程,他自编自导了一场假案现场,把所有罪名揽在自己身上,代替其入狱。
这样为爱自我牺牲的行为,不知道算不算大家口中的舔狗。
倘若算,这也并不见得会被人嫌弃。毕竟,影院坐席中不断被其感动的抽泣声,足以证明这种用力去爱的行为是打动人心的、是被接受的。
倘若不算,那我们为得到自己喜欢的人所做的努力,恐怕远远不及影片中男主那么壮烈。他都不算舔狗,我们又有什么舔狗可言。
记得小时候,我们对异性表达爱慕的方式不像如今耍的五花八门,却足够拼命、赤诚坦荡。
比如,攒着本就不多的零花钱,送她一份惊喜;冒着父母谩骂的风险,跑去假装偶遇见她一面;硬着头皮挑灯学习,只为给她解决不会的难题...
现在呢,小心翼翼的喜欢,蹑手蹑脚的追求,怕被人当作舔狗。
好像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喜欢”也逐渐从用力过渡到了博弈。
大家的关注点,不再停留在如何满足自己那份喜欢。
取而代之的,是开始琢磨付出与回报如何平衡。
可平衡与否我们没有自己的标准,OK不OK也取决别人的嘴。
别人说这样做不对,我们也附和说它不对。别人说那样做是舔狗,我们就觉得确实是舔狗行为。
就像小时候,有人喜欢打篮球,有人喜欢玩游戏。
那时候,我们评判一件事情的好坏,唯一标准是自己是否热爱。
可这个标准,并不见得被“过来人”认可。
“过来人”觉得读书才是唯一有用的事情,篮球和游戏顶多算个业余爱好,甚至某种程度来说,这算不务正业。
毕竟,他们的认知里,不管篮球还是游戏,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并不能有所收获。
这种努力与收获的不平衡,让他们认为不值得为之付诸努力。
随后,我们开始觉得“过来人”讲的不无道理,付出与回报不平衡就应该放弃。
殊不知,后来有人打篮球进了NBA,有人玩游戏月入百万。
讲这些,并非说那些听从别人而放弃自己追求的人不对。
毕竟,坚持或放弃都是一种选择,不存在对错之分。无论哪种选择,我们选择过后都需要承担它带来的后果。
想告诉大家的是,别人的看法仅代表着他的经历。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们很有必要亲自走一遭。
就像小时候,不问付出多少,为喜欢的事物绞尽头脑,直到撞了南墙。
在这之前,别人的吐槽其实并不重要。
尤其“喜欢”这件事,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都需要亲力亲为。
有可能,我们多努力一点点,就离自己想要的结果近一点点。
对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努力追求吧,其实毫无什么舔狗可言。
至于追求的方法,有不会的朋友,或者任何其它情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