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博谈天下。
之前中午我吃饭的时候,路过菜市场,看到一位阿姨买菜。
只见她不慌不忙,指尖轻跃过一个个娇艳欲滴的西红柿。
时不时还上手捏一下,力道把握的恰到好处。
“这柿子怎么卖啊?”
“三块钱一斤。”
“两块钱卖不卖?”
“阿姨,这都今天早上刚摘的。”
“你便宜点,我多要点。”
“要多少斤啊?”
“要个三四吧。”
“成,四斤两块九。”
这让我不由想起,小时候我妈带我上街买衣服砍价的时候。
儿子,妈看那件黑色大衣挺适合你的,你穿上肯定老帅了。
喜不喜欢?
一会儿试穿的时候你不要说话,看妈怎么讲价。
后来,大概每年我都会有一件好看又不贵的大衣穿。
妈妈的爱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可惜讲价这门传统艺能在很多店铺不支持讲价的今天,似乎就要逐渐失传了。
相信不少朋友们都会有同感,到了成年以后呢,尤其是来到了大城市或是出国留学,留给我们讲价的空间,可以说是越来越窄。
那今天,博谈天下就来给年轻的朋友们上一课,砍价中的心理学,让你不再被“杀青”。
1.
首先,如果你看中了一件商品,在交易的过程中,要保持“有兴趣,无需求”的一种状态。
兴趣的意思是说:
我不是来捣乱的,我是诚心的,并且大概率会买。
而无需求的意思是:
我对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强的需求,你不能因为我喜欢就漫天要价,你不卖我我上别人那儿去买。
当然了这些话不是要让你说出来,否则就像故意找茬一样,挨打不管啊。
这些道理是需要记在心里的,并且商家也明白,只是大家保持默契不说。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
因为在那些可以讲价的店里面,一旦你被商家看出,你对这个商品坚定选择,非它不可,在讨论价格的时候,就会陷入被动。
对吧,价格怎么定全看老板心情,消费者反而忘了顾客才是上帝。
这和追女生的道理差不多,在两个人不熟的时候,咱一上来就表白说自己多么多么钟意对方,需求感溢出,对方也自然觉得咱可有可无了。
2.
第二点,适当地让卖家付出沉没成本,可小幅提高砍价的成功率。
沉没成本这个词,朋友们应该不陌生了吧。
百科中提到它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打个比方,咱到百货商店去买双运动鞋,你脚正常穿43号半的。
可是鞋店只有整号,而且码还不一定准。
直觉告诉你只能先试44的,毕竟大一圈垫付鞋垫就解决了,穿小鞋谁都不舒服不是嘛。
但是试过44号后,你发现44号还是太大了。
店员只能爬上高高的货架给你取43号42号,再或者去库房调。
时不时还得回答你各种问题,这个鞋好在哪里,是否流行。
卖家为买家调度的这个过程,就是卖家的沉没成本。
站在卖家的角度来说,大哥,我都为你折腾这么半天了,这双鞋你就拿着呗。
这个时候只要你讲的价不是那么离谱,多数卖家都会接受。
不过我们要记住,咱不能为了让卖家付出沉没成本,就故意去折腾对方。
否则不但到最后东西买不到,你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3.
最后一点,算是讲价的绝招,假装走开。
很多时候人们在价格方面与卖家协商无果后,便假意离开。
但是又故意走得磨磨蹭蹭,其实是心存一分侥幸,希望卖家能够对自己说一句壮士留步。
其实是利用了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在交易的过程中,商家得到了钱,顾客得到了商品,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收益。
而当你转身走开时,你可能去了别的店,而刚才的商家却失去了你,这何尝不是一种损失呢。
所以我们会看到,某商店在一天之内成单多次,前脚刚给店家带来的好心情,可能一瞬间就被一个未成单的顾客所带走了。
总的来说,想要提高砍价的成功率,离不开有兴趣无需求感,增加对方的沉没成本,以及人们都有的损失厌恶心理。
最终能不能成交,也取决于你对商品本身有多么需要。
如果时刻保持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这件东西对你来说可有可无,不说所向披靡,在与商家的博弈中,自然不会落于下风。
当然了,心理学知识本来就是双刃剑,有心术不正之人滥用,就会有正义之士拨云见日来进行反制。
博谈天下只是拆解其中的道理,和朋友们分享有趣之处。
其中的是非曲直,还是由大家判断。
而感情也是一样,能帮你们的就是教会你们在两性关系中,如何去吸引、如何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