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变态反应的表现,过敏今日分享:
药物变态反应的特征
药物变态反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危害可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也可能只局限在某一器官、组织,其反应性质可以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药物变态反应按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过敏反应、药物热、药物疹、血清病、血细胞改变、血管炎、肝损害、肺损害、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自身免疫病、其他系统和器官损害等。主要有全身性反应和皮肤反应两大方面。下面介绍其主要的几个方面。
药物变态反应的特征(1)全身过敏反应:全身过敏反应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最常发生于注射药物时,该休克反应常在注射药物后数小时内发生,最常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常诉胸闷、全身皮肤瘙痒,尤其是手掌发痒,继而血压下降,晕倒,并有便意,有的有腹痛。检查可见全身皮肤潮红,尊麻疹样皮疹,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肺内闻及哮鸣音,患者常烦躁不安,可有大小便失禁,如有呼吸道阻塞或呼吸障碍,则有全身皮肤发组,并转入昏迷。在以上症状和体征陆续出现时,皮疹往往逐渐消退。如发生喉头血管性水肿,则有严重的阻塞性呼吸困难。
药物变态反应的全身反应常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血液病样反应:主要有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2)血清病样反应: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发热、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短暂性蛋白尿,常伴有尊麻疹,严重者可因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或脑水肿而死亡。
3)心血管系统反应:主要有心肌损伤、心脏血管损伤、小动脉血管炎、间质性心肌或心包炎。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心电图异常,且常伴有其他系统的过敏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和肝炎样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损害(如黄疸)、肝功能障碍、胆汁郁滞、转氨酶升高。重症可出现急性肝坏死,并伴有发热、皮疹等症。如两性霉素B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肝炎伴肝脂肪变性。
5)红斑狼疮样反应:诱发或加重胶原性疾病,使播散性狼疮复发或加剧,或者狼疮细胞检查阳性而无症状。属于本类反应的尚有肺纤维化、皮肤硬化等。
6)神经系统变化:如惊厥、癫痫、偏头痛、脑炎、小脑损害(共济失调、定向障碍、眼球震颤、复视等)、锥体外系损害及其他部位的神经损害等。
7)呼吸系统反应:如鼻炎、喉头水肿、过敏性鼻炎、肺泡炎、肺纤维化、支气管痉挛而致哮喘等。
8)肾脏损害:如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变性和坏死、膜性肾炎,尚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炎等。
(2)药物热: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
药物变态反应引起的发热可能是药物性血管炎的部分表现,也可能是药物性肝炎的最早体征。有些药物可引起单纯的药物热而不伴随其他的过敏表现,这些药物如:别瞟吟醇、硫醴嚓吟、巴比妥类、血液制品、头抱菌素类、轻基腺、碘化物、甲基多巴、青霉胺、青霉素、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等。其他容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还有:氯霉素、红霉素、异烟JW、咲喃坦噪、毗嗪酰胺、奎宁、磺胺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类、肝素、脐苯哒嗪、丙基硫啄囉喘等。常见引起儿童药物热的有阿司匹林、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由于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所以与感染性发热相鉴别是确认药物热最重要的措施。药物热多数为稽留性高热,但也有低热,高热常达39C,甚至40C以上。与感染性高热不同的是,药物热虽然体温很高,但患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儿童甚至可照常玩耍,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用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停用致敏药物后,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药物热常与药物疹伴随发生,此时诊断较容易。单纯的药物热则容易被忽略,如果是原发病亦伴有发热,则常误认为原发病的治疗不彻底而加大用药剂量或添加其他治疗药物治疗。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如果原发病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降或反而上升,或体温下降后一段时期又上升,应该想到药物热的可能。
(3)药物疹:药物疹即药物变态反应导致的皮肤反应,也常称为药物性皮炎。它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各种不同的炎症反应。药物疹与药物热一样,也是最常见的药物变态反应的表现。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或单独发生。大多数药物疹的发生机制不明。药物疹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皮肤病变:轻者是瘙痒、粟粒样疹、尊麻疹、固定性药疹、紫瘢型药疹、湿疹皮炎样药疹,重者表现为表皮脱落(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以及重症多形红斑等)。药物疹的上述症状,单独出现一种的机会较少,常常是同时存在多种症状,有时还往往伴有全身反应。发生药物疹时最常见的症状有皮疹、瘙痒、喷嚏、哮喘、淋巴结肿大、发热等。药物疹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的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根据药物疹的形态,常见的药物疹有以下类型:
1)猩红热样和麻疹样药物疹:这两类药物疹都很常见,其形态相似而略有区别。前者多先起自头部,并迅速发展至躯干和四肢,数天内遍及全身,皮疹为猩红色红斑、丘疹或斑丘疹,严重时融合成片,并
可伴颜面部水肿;后者为对称性红色斑疹或小丘疹,散在分布,重时也可密集融合,以面部和躯干最为明显。这两种皮疹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C)等药物热等,但其在停用致敏的药物后,皮疹多在数日内自行消退,体温也同时下降,经过1〜2周,病变部位皮肤恢复正常,或脱屑后恢复正常,不遗留痕迹。容易引起猩红热样药物疹的药物有氨基比林、巴比妥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等。
2)尊麻疹样药物疹:是常见药物疹之一,其外形与一般尊麻疹无异,为迅速发展的大片状红斑及风团,并可互相融合,发疹时常伴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有时伴有血管性水肿。这类药物疹常由扑热息痛、氨基昔类抗生素、异烟腓、四环素类、乙二胺类等引起。
3)光敏性皮炎:发生于局部或全身应用光敏性药物并经紫外线照射后,症状为红斑、尊麻疹、水肿、湿疹样和渗出等。引起的药物有灰黄霉素、磺胺类、蔡喘酸等。
4)固定性药物疹:是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皮损,其边界清楚.呈红斑、水肿表现,重者亦可呈湿疹样或疱疹样,皮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黏膜,特别以口周、口唇、外生殖器处为多见,皮疹被擦破糜烂后可发生疼痛,否则可无任何或仅有轻度痒感。停用有关药物后,皮疹可在1〜2周内消退,但遗留褐色或灰黑色的色素斑。引起的药物有氨基比林、巴比妥类、多种镇痛药、重金属盐、碘化物、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等。
5)剥脱性皮炎:这是一类严重的药物疹,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而药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常在长期用药后发生。皮疹多由面部开始,为猩红热样皮疹,也可为斑丘疹,之后皮疹迅速蔓延至全身,表现为广泛的红斑和水肿,并以面部和四肢为重,在颈部、腋下、腹股沟、外阴部等皮肤皱褶处,可形成水疱,继而糜烂、渗液、结痂,并最后导致皮肤剥脱。剥脱的皮肤可为鳞屑状或叶片状,在手足则常呈手套状或袜套状大片脱落,严重者指(趾)甲、毛发,甚至口腔、支气管、消化道黏膜都可出现剥脱,结膜受累时可发生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除皮肤病变外,患者常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高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肝功能受损、血尿、蛋白尿、肺炎,脑或肾等若受损可出现请妄、昏迷等,甚至死亡。最常引起剥脱性皮炎的药物有巴比妥类、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重金属盐等。
6)其他药物疹:有多形红斑、毒性上皮坏死松解、变应性湿疹样接触性皮炎等。
一般说来,变态反应的程度以注射给药最为严重,口服或局部用药的反应程度较轻;但从致敏性而言,则局部用药最易致敏,注射次之,口服又次之。一旦怀疑自己患药物过敏,首先应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大多数药物过敏并不严重,停药并对症治疗后即可消退。如果情况严重,需及时赴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