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空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人的至高修养,到了最后,其实就是简单的心,一无所缘,一无所有,却又不是死寂,随缘应物,妙用无穷,谓之空灵境界。因为无染着,无尘埃,无执滞,所以性灵,灵感,灵觉,灵知,灵通,看似无形无相却透彻万有,呈显万象,因而又是无限丰富、无所不有。
供图:人生如梦
人心很难做到一无所缘。人生在世,欲望甚多,不是欲这个,就是望那个,总要找点什么来支撑欲望。俗人要物质,情人要恩爱,文士要诗意,思想者要思想,宗教徒要宗教信仰。总之,没有欲望对象的支撑,就会觉得人生没有寄托和意义。很少人能做到清净无念,自安自在。因为心总想攀缘一点什么,所以心也就总被这一点什么牵着走,一点小小的欲望就此遮蔽了洒脱无尘的空灵之境。求心安的人,也总是在去心尘上用工夫。心本无尘,执而有尘。《五灯会元》卷九记载香严智闲禅师偈颂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经年累月的修行,禅师的心越来越明朗,越来越不需要欲望和意念的支撑,越来越自安自足了。
供图:人生如梦
人心也很难做到一无所有。作为凡夫俗子,再流利的灵性,也难免夹杂情沙恨水。秦观《水龙吟》词云:“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葬花吟》诗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心有贪嗔痴慢疑,有各种郁结和伤痕,有各种教条和执着,常常堵塞了心灵的畅通旷阔,堵塞了灵性。心本无滞,执而成滞。若能心境通透,照见胸中一切暗昧、块垒并销落成空,便是赤条条净洒洒的空灵境界。不过,或说回来,情沙恨水不一定就是空灵境界的障碍,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空灵境界的妙用。因为,若没有情沙恨水的流淌,怎见出空灵之心千变万化的灵性。
供图:人生如梦
空灵并非局限于“人心”之内的某种境界。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无一而非空灵之事物,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空灵体。你看看大自然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你看看人间世的悲欢聚散、爱恨无常、生老病死、朝代更替,这一切的一切,统统表现为镜花水月般的空灵幻象。若没有这一份神妙莫测的灵性,大千世界不会变幻,恰恰因为这一份灵性,大千世界得以万象纷呈。迷了的人,被大千世界的幻象牵入天罗地网,悟了的人,把大千万象简化为这一份随缘而不变的灵性,以不变应万物,任花开花落、云舒云卷,超越生死,超越人间是非。《周易·系辞》云:“神无方而易无体。”这“神”,空而无方,这“易”,灵而无体。人之灵性即是大千世界之灵性,合二为一,古人谓之“得道”。
供图:人生如梦
“得道”不易。一念不正,也许就是“旁门左道”。人能开启灵性是好事,若不能归于无我之境,灵性不纯粹,便会“兴风作浪”,为妖为孽,害人害己。《西游记》第四十七回有个住在“通天河”的“灵感大王”,一方面为老百姓布云施雨,一方面也爱吃童男童女,非正直之神。何以故?私心故,索取故,我执故,丧失“童真”故。所以“灵感大王”看似能“通天”却并非真能“通天”。天道本来无私,灵境本来无我,惟有平等爱护之心才能化解恶欲,所以“悟空”要请来慈悲的观音菩萨收服“灵感大王”。不管是民间巫蛊迷信之徒,还是文人墨客中一些灵性不浅但恃才欺世之徒,其实都可以从“西游神话”中悟到“修心真经”。
本文地址: